华为AI推理设备集采, 32.8亿大单敲定!

  • 2025-07-04 19:31:30
  • 369

7月3日消息,中国移动近日发布一则中标公告,总规模32.82亿元的华为AI推理设备集采项目,最终由河南昆仑、华鲲振宇等6家企业分食。

从旁观者视角来说,这场被业界称为“华为生态内部选拔赛”的招标,可谓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件大事,不仅折射出AI基础设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更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技术同质化加剧的背景下,华为系供应商们进入入“毫米级竞争”。

细看6家中标企业,清一色是华为“嫡系”,比如河南昆仑,背靠中国长城科技,承接华为鲲鹏+昇腾双生态;华鲲振宇是四川国资控股,华为西南地区核心合作伙伴;长江计算,华为武汉研究所技术孵化企业,等等。

其中标份额分别为23.91%,19.57%,17.39%。

这些企业共同特点是深度绑定华为技术体系,其投标产品均基于华为CANN异构计算架构开发。这种架构相当于AI计算的“神经中枢”,能让不同厂商的硬件跑通同一套AI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6家报价差距仅维持在1%区间,最高价(河南昆仑32.61亿)与最低价(某未透露企业32.55亿)仅差600万元,相当于总金额的0.18%。

而从32亿订单背后的三大行业信号来看:

首先,政企市场成主战场。此次采购的推理型设备主要用于智能安防、工业质检等场景,与训练型设备相比更侧重实际应用。中国移动作为集采方,后续很可能将这些设备部署在智慧城市、能源矿山等政企项目中。

这就能解释:为何河南昆仑能溢价中标,其参与的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已成为全国标杆案例。

其次,“非技术因素”定胜负。投标结果显示,报价第三高的企业反而获得最大份额。评审细则中项目经验、售后服务等非价格指标,事实上成为决定因素。

最后,区域平衡的微妙策略。6家企业分别来自河南、四川、湖北、广东等地,恰好覆盖东中西部。这种地域分布既符合“东数西算”战略要求,也暴露出AI基建的新规则:想要拿下大单,必须先证明自己能服务好本地市场。

因此总体上来说,此次招标的优势是统一的CANN架构确保生态内设备互联互通,降低客户采购风险;挑战是过度标准化导致伙伴企业陷入同质竞争,创新动力受抑。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已开始调整策略,在最新昇腾生态计划中,首次提出“鼓励伙伴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算法”,这或许是为避免重蹈安卓生态“千机一面”的覆辙。

32亿大单的尘埃落定,标志着AI基础设施市场进入精耕期。当设备性能参数越来越接近天花板时,下一阶段的竞争将转向三个维度:场景理解深度、服务响应速度、生态协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