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史喆: 在大湾区沃土点亮“灯塔工厂”之光

  • 2025-09-03 18:45:28
  • 932

“今天的工厂,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的流水线、打螺丝。灯塔工厂的本质,就是让大家应用新技术去工作,用工具、流程实现数字化生产运营,让更多人真正进入到工业4.0时代。”在谈及灯塔工厂的未来前景时,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史喆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位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青年才俊,正以技术为犁、创新为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沃土上,带领团队打造一座又一座“灯塔工厂”,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照亮前路。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史喆。

求学创业铺基石

与智能制造的“双向奔赴”

史喆的成长与求学之路,始终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本科阶段,他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专业,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其日后深耕工业领域埋下伏笔。2012年,怀揣着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向往,他远赴有着“现代流水线的发源地”和“全世界机床创始地”之称的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知名工业大数据与工业智能大师,系统学习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知识,为后续投身智能制造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博士在读期间,史喆便展现出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与创业魄力。2016年,他与同伴在北京联合创立一家专注于提供工业智能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彼时,国家正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史喆团队积极投身其中,助力众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在与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中,他真切感受到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深刻意识到智能制造蕴含的广阔前景,这为他日后与富士康的携手埋下了伏笔。

2018年,一次偶然的龙华出差经历,让史喆与富士康结下不解之缘。走进龙华工厂,他被电子制造业的活力与潜力所吸引——与此前接触的轮船、风力发电机、火电厂等大型制造业不同,这里有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富士康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企业,正急需年轻专业的团队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双方理念契合、需求互补,2020年,史喆毅然从北京南下广东,正式加入富士康,担任首席数字官,肩负起规划和推动集团智能制造发展的重任,立志“蹚”出一条自主创新路,打造智慧工厂标杆。

深圳观澜“灯塔工厂”内景。

攻坚破局建标杆

“灯塔工厂”照亮转型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智能制造发展最核心的区域之一,广东省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更让这里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史喆深知,要在这片热土上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首先要攻克技术难关。传统生产体系庞大复杂,各环节数据相互孤立,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数据整合与互联互通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史喆带领团队搭建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新型生产运营和组织管理方式。通过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基础,实现所有系统互联互通,工程师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研发与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石。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史喆高度重视人才团队的培养。他推动富士康开设先进制造、数字化制造、工业人工智能技术系列课程,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提升技能;还通过举办转型文化活动、技术沙龙、技术研讨会等,激发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热情。截至目前,富士康已在全球培养及培育近万人的智能制造团队,为集团智能制造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史喆的带领下,富士康“灯塔工厂”建设成效显著。最初,团队挑选11座产品与人员管理最集中的厂房车间作为升级改造的主战场。截至2025年,集团已完成90座“灯塔工厂”升级改造,其中广东省有26座。升级后的“灯塔工厂”效益惊人,部分厂区制造生产力提升达30%,研发生产力提高15%,为企业带来直接及间接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这些“灯塔工厂”不仅成为富士康内部的标杆,更获得全球行业的高度认可。世界经济论坛将“灯塔工厂”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截至目前,富士康已有8座工厂获此殊荣,其中3座位于深圳市。以深圳观澜工厂为例,通过规模化部署37个工业4.0技术用例,该厂新产品导入速度加快29%,量产爬坡速度提升50%,不良率降低56%,制造成本节省30%,成为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范例。此外,富士康还先后获得“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杰出奖、福布斯“2021年度中国十大工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大奖“鼎革奖”——年度全数据智慧企业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彰显出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史喆(右)与同事进行技术交流。

深耕湾区谋发展

与龙华共绘数字蓝图

作为扎根龙华的青年人才,史喆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知。在他眼中,龙华是重要的制造基地,富士康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大陆设立龙华厂以来,这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产品,周边聚集了大量产业、技术工人、供应商和合作方,上下游环境充满活力。近年来,龙华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全球知名的优秀企业,同时吸引了电子科大等高校入驻,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更重要的是,龙华政府对企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不仅提出“数字龙华”的发展方向,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指明路径,还通过打造人才库、组织交流活动、提供政策优待等方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政府的推动下,富士康积极整合上下游资源,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共同推动区域智能制造发展。

对于龙华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化发展,史喆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湾区与旧金山加州湾区、东京湾等全球著名科技策源地相比,拥有全面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众多优秀的年轻人和不断进驻的高校研究机构,在电子制造、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显著。同时,他也指出,大湾区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发及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作为入选2025年《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的优秀青年,史喆将成功归功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依托富士康在全球制造业的强大影响力,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与成果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二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带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推动产业变革,契合时代发展趋势;三是作为年轻一代创业者与管理者,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寄语青年传经验

在数字浪潮中找准方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史喆也对有志于投身深圳相关工作的年轻人提出建议。他强调,年轻人首先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理解其如何为工作赋能而非单纯替代人力;其次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寻找工作突破口,提升工作效率,助力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

面对“数字化是否会挤压一线工人生存空间”这一尖锐问题,史喆客观分析道,从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GDP和产能提升,部分行业产业工人数量确实在减少,这是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富士康并未将工人推向“失业边缘”,而是通过培训将重复型劳动岗位的工人转化为产业工人、专业技师,以及负责后台维护、软件开发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带动上下游产业创造了大量新岗位。在他看来,这种岗位结构的调整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也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新生力量提供了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从北航学子到留美博士,从创业先锋到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史喆的每一步选择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如今,他正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持续奔跑,以“灯塔工厂”为支点,撬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变革,未来必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智造”新篇章。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丁小梅/文陈建华/图